异县不成隔,同乡更脉脉。出自哪首诗?

诗词原文

乡情

异县不成隔,同乡更脉脉。出自哪首诗?

唐·韦庄

异县不成隔,同乡更脉脉。

一灯愁里梦,半夜雨声滴。

客久岁华晚,风高秋气入。

明朝望乡处,应见陇头麦。

作者及朝代

韦庄(约836年-约910年),字端己,长安杜陵(今陕西西安东南)人,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、词人,韦庄工诗,与温庭筠同为“花间派”代表作家,并称“温韦”,所著长诗《秦妇吟》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,在当时颇负盛名,与《孔雀东南飞》《木兰诗》并称“乐府三绝”,有《浣花集》十卷,后人又辑其词作为《浣花词》。《全唐诗》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。

作者简介

韦庄生于晚唐,历经唐末动乱,后入蜀依附王建,成为前蜀宰相,他的诗歌多反映战乱现实和个人流离之苦,情感真挚,风格清丽,词作则多写闺情离思,情感细腻,语言优美,对后世词的发展有重要影响。

译文

身处异乡却并未觉得相隔遥远,遇到同乡更是情感脉脉相通,在忧愁中点亮灯火入梦,半夜时分被雨声惊醒,客居他乡岁月已晚,秋风高起寒气逼人,明朝眺望故乡的方向,应该能看到田陇上的麦苗。

释义

首联“异县不成隔,同乡更脉脉”表达了诗人虽身处异乡,但与同乡相遇时,彼此间的情感却更加深厚,没有隔阂,颔联“一灯愁里梦,半夜雨声滴”描绘了诗人在异乡夜晚的孤独与愁苦,以及被雨声惊醒的情景,颈联“客久岁华晚,风高秋气入”则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时间已久,岁月已晚,秋风高起,寒气逼人的感受,尾联“明朝望乡处,应见陇头麦”则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,期待在明朝眺望故乡时,能看到田陇上的麦苗,象征着对家乡的眷恋和归乡的渴望。

赏析

这首诗以“乡情”为主题,通过描绘诗人在异乡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,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眷恋,诗中情感真挚,语言质朴,通过“异县不成隔,同乡更脉脉”等句子,展现了诗人与同乡之间的深厚情感,诗人通过“一灯愁里梦,半夜雨声滴”等细节描写,将自己在异乡夜晚的孤独与愁苦刻画得淋漓尽致,整首诗情感深沉,意境悠远,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。

创作背景

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,这是一个战乱频繁、社会动荡的时代,诗人因战乱而流离失所,客居他乡,在这样的背景下,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愈发强烈,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,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的期盼,通过这首诗,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在战乱年代的孤独与无奈,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

原文链接:,转发请注明来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