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过犹不及"的成语解释是指事情做得过头,就跟做得不够一样,都是不合适的。它强调在处理问题时需把握分寸,恰到好处,避免极端,既要防止不足,也要警惕过分,以达到中庸之道的理想状态。
1、过犹不及的释义:
过犹不及是一个成语,意指做事超过了限度,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,与做得不够一样,都是不合适的,它强调了适度的重要性,即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分寸,恰到好处。
2、过犹不及的出处:
这个成语出自《论语·先进篇》:“子贡问:‘师与商也孰贤?’子曰:‘师也过,商也不及。’曰:‘然则师愈与?’子曰:‘过犹不及。’”孔子在这里通过评价两个弟子(子张和子夏)的行为,阐述了中庸之道,即不偏不倚、恰到好处的原则。
3、过犹不及的例句:
在教育孩子时,父母应该避免过度溺爱或严厉过度,因为过犹不及,都可能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。
4、过犹不及的分解解释:
- “过”指超过、过度;
- “犹”意为如同、像;
- “不及”指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或标准;
- 综合起来,“过犹不及”就是说做得过度和做得不够一样,都是不合适的。
5、过犹不及的成语用法:
该成语常用于评价某人或某事的行为、态度、方法等是否适中,是否遵循了中庸之道,它提醒人们在处理问题时要注意分寸,避免走极端。
6、过犹不及的示例:
在健身时,如果过度锻炼,可能会导致肌肉拉伤或身体疲劳过度;而如果锻炼不足,则无法达到增强体质的效果,这就是一个典型的“过犹不及”的例子。
7、过犹不及的近义词反义词:
- 近义词:矫枉过正(指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,反而又犯了另一种错误)、适得其反(指恰恰得到与预期相反的结果)、物极必反(指事物发展到极点,会向相反方向转化)。
- 反义词:恰到好处(指说话做事正好到了最合适的地步)、恰如其分(指办事或说话正合分寸)、适可而止(指到适当的程度就停下来,不要过头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