衣冠今左衽,忍作北朝臣。全诗是什么?

诗词原文

渡易水

衣冠今左衽,忍作北朝臣。全诗是什么?

明·陈子龙

并刀昨夜匣中鸣,燕赵悲歌士不平。

易水潺湲云草碧,可怜无处送荆卿。

望中何处是长安,风送征帆落日残。

衣冠今左衽,忍作北朝臣。

作者及朝代

作者:陈子龙(1608年-1647年)

朝代:明朝末年,后抗清失败被杀,是明末著名文学家、抗清英雄。

作者简介

陈子龙,字人中,一字卧子,号大樽、海樽,松江华亭(今上海市松江区)人,崇祯十年进士,曾任绍兴推官、兵科给事中,清军入侵江南后,他坚持抗清斗争,兵败后被捕,投水殉国,陈子龙不仅是明末文坛的领袖,还是一位杰出的抗清志士,其诗文作品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。

译文

(后两句)

望着远方,哪里才是长安的方向?风中,征帆远去,落日残照,如今衣冠已改,左衽成为了常态,怎忍心去做那北朝的臣子!

释义

衣冠今左衽:古代中原人习惯右衽(衣襟向右掩),而北方少数民族则左衽,此处象征中原被异族统治,文化习俗被改变。

忍作北朝臣:表达了诗人对投降清朝(北朝)的官员们的愤慨,以及自己不愿屈服的决心。

赏析

这首诗是陈子龙在国破家亡之际,面对易水(象征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之地)所写,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深深怀念和对投降者的强烈谴责,后两句“衣冠今左衽,忍作北朝臣”直接点明了主题,通过对比中原传统服饰与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差异,强烈地表达了对异族统治的不满和对忠贞不渝的坚守,诗人以“忍”字表达了对那些背叛国家、投降异族者的愤怒和鄙视,同时也透露出自己宁死不屈的坚定信念。

创作背景

这首诗创作于明朝末年,清军入关后,中原大地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之中,陈子龙作为一位有着深厚爱国情怀的文人,面对国家的覆灭和民族的危亡,内心充满了悲愤和无奈,他通过这首诗,既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,也表达了对那些投降清朝、背叛民族气节者的强烈谴责,同时展现了自己誓死抗清的决心和勇气,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,更是对那个时代民族精神的深刻反映。

原文链接:,转发请注明来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