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破山河在,宫庭荆棘春。下一句是什么?

诗词原文

春望

国破山河在,宫庭荆棘春。下一句是什么?

唐·杜甫

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

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

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

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

作者及朝代

作者:杜甫

朝代:唐代

作者简介

杜甫(712年-770年)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,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,被后世尊称为“诗圣”,他的诗被称为“诗史”,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,他有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的宏伟抱负,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,但后来声名远播,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译文

长安沦陷,国家破碎,只有山河依旧;春天来了,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。

感伤国事,不禁涕泪四溅,鸟鸣惊心,徒增离愁别恨。

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,家书难得,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。

愁绪缠绕,搔头思考,白发越搔越短,简直要不能插簪了。

释义

首联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”描绘了战乱后的凄凉景象,国家虽破,但山河依旧存在,春天到来,城中却人烟稀少,草木丛生,一片荒凉,颔联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”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,以拟人的手法,将诗人面对国家衰亡时的痛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,颈联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”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和平的渴望,尾联“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”则通过描写自己的衰老和愁苦,进一步强化了全诗的主题。

赏析

这首诗结构紧凑,围绕“望”字展开,前四句借景抒情,情景结合,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,由远及近,感情由弱到强,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,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,到眼观春花而泪流,耳闻鸟鸣而怨恨;再写战事持续很久,以致家里音信全无,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,环环相生、层层递进,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。

创作背景

唐玄宗天宝十四年(755年)十一月,安禄山起兵叛唐,次年六月,叛军攻陷潼关,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,七月,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(今属宁夏),是为唐肃宗,改元至德,杜甫闻讯,即将家属安顿在鄜州(治所在今陕西富县),只身投奔肃宗朝廷,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,解送至长安,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,至德二年(757年)春,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,百感交集,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。

“国破山河在,宫庭荆棘春”实际上是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”的变体,用以形容国家破败、宫廷荒芜的景象,体现了杜甫在战乱中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。

原文链接:,转发请注明来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