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原文
宿州
宋·陈与义
野店风霜俶装早,县桥灯火下程迟。
渡头月落更人静,杜宇一声春欲归。
作者简介
陈与义(1090年-1138年),字去非,号简斋,汉族,其先祖居京兆(今陕西西安),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,故为洛阳人,北宋末、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、词人,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(1090年),卒于高宗绍兴八年(1138年),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文学家,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、太学博士,在南宋是朝廷重臣,又是一位爱国诗人,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,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,存词19首,其词虽不多,但风格独特,在南渡词人中别具一格,陈与义是洛阳才子,称“诗俊”。
译文
在野外的客栈里,迎着风霜早早地打点行装出发;到了县城的桥边,直到灯火通明时才迟迟地踏上归程,渡口边的月亮已经落下,四周一片寂静,只有杜鹃鸟在啼叫,仿佛在告诉人们春天即将归去。
释义
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情景,首句“野店风霜俶装早”写出发时的情景,野店风霜,点明旅途的艰辛和时间的紧迫,诗人不得不早早打点行装出发,次句“县桥灯火下程迟”则写到达县城时的情景,县桥灯火,说明天色已晚,但诗人仍未到达目的地,只能在灯火中缓缓前行,后两句“渡头月落更人静,杜宇一声春欲归”则进一步渲染了旅途的寂静和春天的即将逝去,渡头月落,更添一份孤寂;杜宇啼声,则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离去和时光的流逝。
赏析
这首诗以时间为线索,通过描绘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,展现了旅途的艰辛和时光的流逝,首句“野店风霜俶装早”以风霜、野店等意象,营造出一种凄清、孤寂的氛围,为全诗奠定了基调,次句“县桥灯火下程迟”则以灯火、县桥等意象,进一步渲染了旅途的疲惫和时间的紧迫,后两句“渡头月落更人静,杜宇一声春欲归”则以月落、人静、杜宇啼声等意象,将旅途的寂静和春天的即将逝去表现得淋漓尽致,整首诗语言简练,意境深远,既有对旅途艰辛的描绘,又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,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考的佳作。
创作背景
这首诗是陈与义在旅途中所作,当时,他或许正经历着人生的某种变迁或困境,因此在旅途中对风霜、灯火、月落、杜宇等自然景象产生了深刻的感悟,这些自然景象不仅触发了他的思乡之情和归家之愿,也让他对人生的短暂和时光的流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,在这样的背景下,他创作了这首充满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考的佳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