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日功名浪自期,头颅到此不难知。全诗是什么?

诗词原文

临刑诗

平日功名浪自期,头颅到此不难知。全诗是什么?

宋·夏言

平日功名浪自期,

头颅到此不难知。

新鬼含冤旧鬼哭,

青天白日竟何时?

作者简介

夏言(1482年-1548年),字公谨,号桂洲,汉族,江西广信府贵溪(今江西省贵溪市)人,明代中期政治家、文学家,正德十二年(1517年)进士,历仕正德、嘉靖两朝,官至内阁首辅、吏部尚书、华盖殿大学士,夏言为人刚正不阿,因严嵩构陷,被世宗以“交通奸党,谋危宗社”的罪名杀害,弃尸街头,隆庆元年(1567年),追赠太师,谥号文愍,夏言博学多才,著有《桂洲集》及《南宫奏稿》传世。

译文

平日里我对功名富贵抱有过多的期望,

但直到此刻头颅落地的瞬间,才意识到这一切都不难预知。

新死的鬼魂含着冤屈,旧鬼也在哭泣,

这青天白日之下,正义何时能够到来?

释义

这首诗是夏言在被处决前所写,表达了他对生前追求功名的反思和对现实不公的愤慨,首句“平日功名浪自期”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过去追求功名的自嘲与反思;次句“头颅到此不难知”则是对自己即将被处决的坦然接受,暗示了命运的不可抗拒;后两句则通过新鬼旧鬼的哭泣,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控诉和对正义迟到的无奈。

赏析

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,表达了夏言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复杂情感,首句“平日功名浪自期”中的“浪自期”三字,既是对自己过去追求的否定,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,次句“头颅到此不难知”则体现了诗人对命运的坦然接受,透露出一种超脱与豁达,后两句则通过新鬼旧鬼的意象,将个人遭遇与社会不公紧密联系起来,使诗歌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,整首诗情感真挚,意境深远,是夏言文学才华的集中体现。

创作背景

夏言因严嵩构陷而被世宗下令处死,在临刑前,他写下了这首《临刑诗》,这首诗不仅是对自己命运的总结与反思,更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深刻揭露,夏言一生正直无私,却因小人构陷而遭此厄运,他的遭遇反映了明代中后期官场腐败、政治黑暗的现实,这首诗的创作背景,使得它具有了深刻的历史意义和人文价值。

原文链接:,转发请注明来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