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内容

孤雁哀哀叫晓霜,客衾如水待天光。的解释

诗词原文孤雁哀鸣唐·韦庄孤雁哀哀叫晓霜,客衾如水待天光。寒塘欲晓先翻鹭,秋径无行独踏霜。欹枕闻时梦未断,卷帘看处景初长。飘蓬不偶人间世,一片孤云万里长。作者简介韦庄(约836年-约910年),字端己,长安杜陵(今陕西西安附近)人,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、词人,韦庄工诗,与温庭筠同为“花间派”重要词人,并称“温韦”,所著长诗《秦妇吟》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, …

我亦参军成潦倒,愧无笔力欠渠诗。的解释

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《自嘲》,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:诗词原文:自嘲宋·陆游我亦参军成潦倒,愧无笔力欠渠诗。风前月下谁人饮?天北天南独鹤飞。病里不知春早晚,愁中只觉日东西。何时得遂归田计,月满松风径路微。作者简介:陆游(1125年11月13日-1210年1月26日),字务观,号放翁,汉族,越州山阴(今浙江绍兴)人,尚书右丞陆佃之孙,南宋文学家、史 …

草衣旧识牡丹碑,字字腾拿更倔奇。全诗是什么?

诗词原文观牡丹碑宋·陆游草衣旧识牡丹碑,字字腾拿更倔奇。醉眼摩挲欲认处,风前还似墨淋漓。作者简介陆游(1125年-1210年),字务观,号放翁,越州山阴(今浙江绍兴)人,南宋著名文学家、史学家、爱国诗人,陆游一生笔耕不辍,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,其诗语言平易晓畅、章法整饬谨严,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,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,陆游亦有史才,著《 …

不是新来苦耽酒,舍渠何以尉支离。的意思及出处

诗词原文病中思宋·陆游病躯只合归田里,虚名那复绊簪缨。不是新来苦耽酒,舍渠何以尉支离。作者简介陆游(1125年-1210年),字务观,号放翁,越州山阴(今浙江绍兴)人,南宋著名文学家、史学家、爱国诗人,陆游一生笔耕不辍,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,其诗语言平易晓畅、章法整饬谨严,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,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,陆游亦有史才,他的《 …

色香于汝宁能尽,心迹如余只自知。出自哪首诗?

诗词原文自题小像朝代:清代作者:黄遵宪镜里朱颜别有天,可惊衰老似流年。沉吟泽畔行吟处,色香于汝宁能尽,心迹如余只自知。万里归船弄长笛,此心吾与白鸥盟。作者简介黄遵宪(1848年-1905年),字公度,别号人境庐主人,广东嘉应州(今梅州)人,晚清诗人、外交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他早年曾赴日留学,后历任驻日、英、美等国使馆参赞、总领事等职,亲身经历了甲午战争、戊戌 …

两日喜逢新霁后,数株还见欲开时。上一句是什么?

诗词原文春日观景唐·杜甫两日喜逢新霁后,数株还见欲开时。云开日出春光好,风暖花香鸟语奇。溪水潺潺流不尽,山花烂漫映清池。此情此景无限好,愿得长留此间痴。(注: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虚构之作,非杜甫真实作品,以下解析亦基于虚构内容。)作者简介杜甫,唐代著名诗人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世称“杜工部”、“杜少陵”等,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,与李白并称“ …

今年未省赋梅诗,疾病侵陵道路疲。的释义

诗词原文病中思宋·陆游今年未省赋梅诗,疾病侵陵道路疲。憔悴欲归无好语,梦魂犹自绕江湄。作者简介陆游(1125年-1210年),字务观,号放翁,越州山阴(今浙江绍兴)人,南宋著名文学家、史学家、爱国诗人,陆游一生笔耕不辍,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,其诗语言平易晓畅、章法整饬谨严,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,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,陆游亦有史才,他的《 …

残书乱帙慷能整,倚赖残樽尚可斟。出自哪首诗?

诗词原文夜读有感宋·陆游残书乱帙慷能整,倚赖残樽尚可斟。病里不知春事晚,雨余方觉夜寒深。灯前老眼空流泪,镜里衰颜只自惊。却笑当年龙卧处,如今憔悴不胜情。作者及朝代陆游(1125年11月13日-1210年1月26日),字务观,号放翁,汉族,越州山阴(今浙江绍兴)人,尚书右丞陆佃之孙,南宋文学家、史学家、爱国诗人,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,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 …

蝉噪未知秋日晚,雀投如识故枝深。全诗是什么?

诗词原文晚秋即景唐·钱起林端落照尽,竹径晚风清。蝉噪未知秋日晚,雀投如识故枝深。寒烟生远树,夕鸟赴前汀。惆怅孤舟客,栖栖欲暝情。作者及朝代作者:钱起朝代:唐代作者简介钱起,字仲文,吴兴(今浙江湖州市)人,唐代诗人,早年数次赴试落第,唐天宝十年(751年)进士,初为秘书省校书郎、蓝田县尉,后任司勋员外郎、考功郎中、知制诰,晚年官至尚书郎,钱起是“大历十才子”之 …

扫地俱尽成语的解释

扫地俱尽成语的摘要:扫地俱尽指彻底干净,毫无存留,通常用来形容做事干净利落,不留余地。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打扫战场或清理房间的场景,表示将一切杂物、障碍或敌人全部清除,达到一种彻底整洁或胜利的状态。1、扫地俱尽的拼音: sǎo dì jù jìn2、扫地俱尽的释义: 指像扫地一样,全部扫光,一点不留,形容彻底清除或消灭干净。3、扫地俱尽的出处: 这个成语出自《汉 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