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内容

雾合深林晓到迟,树摇宿雨讶晴曦。上一句是什么?

这首古诗出自宋代诗人陈与义的《早晴至报恩山寺》,以下是详细的解析:诗词原文:早晴至报恩山寺宋·陈与义雾合深林晓到迟,树摇宿雨讶晴曦。野田春水碧于镜,人影渡傍鸥不知。作者简介:陈与义(1090年-1138年),字去非,号简斋,汉族,其先祖居京兆(今陕西西安),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,故为洛阳人,北宋末、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、词人、诗论家,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(10 …

尸鸠之平成语的解释

"尸鸠之平"成语的解释是指像布谷鸟那样平均分配食物,不贪食,用以比喻公正无私、平均分配,常用于称赞官员或为人处世时表现出的公平正直、不偏不倚的高尚品德。1、尸鸠之平的拼音: shī jiū zhī píng2、尸鸠之平的释义: “尸鸠之平”比喻公正无私,心地平正,尸鸠,即布谷鸟,古人认为它哺育雏鸟时能平均如一,不偏不倚,故用以比喻公正无私。3、尸鸠之平的出处 …

那知林下馀幽物,雨打风吹不怨嗟。出自哪首诗?

诗词原文幽兰宋·苏辙春兰如美人,不采羞自献。时闻风露香,蓬艾深不见。丹青写真色,欲补《离骚》传。对之如灵均,冠佩不敢燕。那知林下馀幽物,雨打风吹不怨嗟。作者及朝代苏辙(1039年-1112年),字子由,一字同叔,晚号颍滨遗老,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)人,北宋时期文学家、政治家、史学家,宰相苏洵次子,文学家苏轼之弟,与父苏洵、兄苏轼齐名,合称“三苏”,均被列入“唐 …

浪说西京斗大花,赤栏青幄五侯家。的意思及出处

诗词原文长安春唐·韦庄长安春色本无主,古柏青枫老麴尘。浪说西京斗大花,赤栏青幄五侯家。云开骊岫千峰出,水涨曲江两岸平。何处觅得长安乐,只合寻春与送春。作者及朝代作者:韦庄(约836年-约910年)朝代:唐代作者简介韦庄,字端己,京兆杜陵(今陕西西安附近)人,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、词人,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,多抒发个人情感及对时局的感慨,韦庄在词坛上也有很高 …

剩水残山成语的释义

剩水残山成语的释义指的是水将尽而山势未绝,常用来形容晚景或国家领土破碎、山河沦陷后的凄凉景象,有时也比喻残存的景象或事物,表达了一种荒凉、衰败、不完整的美感或情感。1、剩水残山的拼音: shèng shuǐ cán shān2、剩水残山的释义: 形容水势减小、山景破败的景象,通常用来比喻战乱或灾难后国家破败、景象荒凉的情景。3、剩水残山的出处: 这个成语出自 …

剩山残水成语的释义

剩山残水成语的释义指的是经过破坏或劫掠后的破败山河景象,通常用来形容战乱、灾难等之后,自然景色或国家领土遭到严重破坏,只剩下零星的山水或土地,带有凄凉、荒芜的意味。1、剩山残水的拼音: shèng shān cán shuǐ2、剩山残水的释义: 剩山残水通常用来形容经历战乱、灾难或长时间变迁后,自然景色变得荒凉、破败,仅剩下零星的山峦和破碎的水域,它象征着一 …

非无旷野堪犁具,亦有清江可钓丝。出自哪首诗?

诗词原文田园杂居宋·范成大乌鸟投林过客稀,前山烟暝到柴扉。小童一棹舟如叶,独自编阑鸭阵归。非无旷野堪犁具,亦有清江可钓丝。老去功名空自惜,平生心事只天知。作者及朝代作者:范成大朝代:南宋作者简介范成大(1126年-1193年),字致能,号石湖居士,吴郡(今江苏苏州)人,南宋著名诗人、文学家、官员,他早年仕途坎坷,后曾任地方官,政绩显著,晚年退居石湖,致力于文 …

剩馥残膏成语的解释

剩馥残膏成语的摘要:剩馥残膏指女子妆后所剩的脂粉香泽,比喻前人留下的文学遗产或艺术作品中的精妙之处。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前人创作中的精华部分,强调对文化遗产的珍视和传承。1、剩馥残膏的拼音:shèng fù cán gāo2、剩馥残膏的释义:指事物经过使用或消耗后所剩下的精华或残余的美好部分,通常用来比喻文化、艺术、知识等经过传承或利用后依然留存的价值或影响。 …

最恨春风苦无思,卷藏红绮不容披。上一句是什么?

诗词原文春怨唐·刘方平纱窗日落渐黄昏,金屋无人见泪痕。最恨春风苦无思,卷藏红绮不容披。作者简介刘方平,唐代诗人、画家,生卒年不详,约活动于唐天宝年间(742年-756年),他擅长绝句,多写闺情、乡思,内容较为狭窄,但诗风清新自然,尤善于细腻地刻画人物心理,他的作品在《全唐诗》中有收录。译文纱窗外的太阳渐渐西沉,天色逐渐暗淡下来,华丽的宫殿内空无一人,只有泪痕 …

剩菜残羹成语的释义

剩菜残羹成语的释义指的是吃剩的饭菜,比喻别人取用后剩下的一点儿东西,通常用于形容富裕人家或富贵之人吃剩下来的食物,有时也用来比喻可利用的废物或别人施舍的一点东西。1、剩菜残羹的拼音: shèng cài cán gūn2、剩菜残羹的释义: 指吃剩下来的饭菜,通常指已经部分食用过且未完全消耗的食物,尤其是那些留在餐具中或盘子里不再被食用的部分。3、剩菜残羹的出 …